陇原腾起丝路新“飞天”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告竣迎客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 发布时间:
2025年03月24日 08:37
陇原腾起丝路新“飞天”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告竣迎客
历时4年多、近1650个日夜的艰苦奋战,3月20日,备受瞩目的甘肃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正式启用迎客。
作为甘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航机场工程,三期扩建工程的投运,使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成为集航空、铁路、轨道、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无缝换乘的综合交通枢纽。
穿越历史的霭霭云烟,2000年后的今天,脱胎换骨的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犹如镶嵌在“一带一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成为西部地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辐射全球的“丝路新枢纽”。
借助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的全新起飞,甘肃架起更为繁忙的空中丝绸之路,搭建起更加开放的平台,飞向更广阔的未来……
空中枢纽跨越蝶变
这是一项总投资达334.38亿元、占地1.7万余亩的巨大工程。
从空中俯瞰,新建成的T3航站楼犹如一尊巍峨的青铜巨鼎,横亘在T1、T2航站楼以东的开阔区域。4条曲线优美的指廊向四周延伸而出,形成一个极具现代感与艺术气息的“X”形。
3月20日零时,兰州中川国际机场T1、T2航站楼按下暂停键,T3航站楼正式启用。
从T1到T2,再到如今的T3,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的变迁,不仅是一部甘肃民航事业的发展史,更折射出甘肃努力与世界互联互通,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生动实践。
时间记录了一次次跨越——
1970年7月,中川机场通航。到1980年,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仅10万人次。
历经2次扩建,时间来到2013年,兰州中川机场正式提升为国际航空口岸,更名为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两年后,T2航站楼建成启用,双航站楼同步运营,设计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
2015年至2017年,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在短短3年间从600万人次跃升到1200万人次,跻身“千万级”大型机场行列。2024年,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700万人次,远超设计规模。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第三次扩建。2020年9月9日,三期扩建工程全面启动建设。
三期扩建工程以2030年为设计目标年,按照年旅客吞吐量3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0万吨、飞机起降架次30万架次的体量进行规划设计,主要新建两条跑道、40万平方米的T3航站楼和27万平方米的综合交通中心,配套建设空管、航油及生产生活辅助设施等,设有停机位111个、停车位5839个。
“三期扩建工程功能完备、适度超前,航站楼面积是T1、T2面积的4倍,它的投运将极大地满足现在及今后一段时期的民航运输需求,向着建设畅联全国、通达世界的向西开放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的目标迈进。”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刘光喜表示。
艺术性与功能性有机统一
2024年7月31日主体工程全面竣工,2024年11月28日实地试飞验证成功,2025年1月15日通过行业验收,2025年3月13日通过许可证变更审查。时间流转,梦想一步步从蓝图变为现实。
历史与现代交织、特色与功能并重,这是三期扩建工程留给许多人的印象。
T3航站楼主楼中厅12根造型柱撑起“琵琶”造型穹顶,航站楼内部装饰融合了敦煌飞天、如意祥云等传统元素,“一飞冲天”的百米空管塔台……无不体现甘肃地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成为展示甘肃文化、连接世界的亮丽窗口。
在三期扩建工程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冶张全眼中,这是一次“四型机场”理念的生动实践——
在全国率先应对探驱一体化鸟防系统,将鸟类入侵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5秒以内,为飞行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T3航站楼采用“大跨度钢结构+玻璃幕墙”的设计方案,辅以22个流线型仿生采光天窗,并最大限度地优化了开窗角度,使航站楼内自然采光面积超过70%,每年可节约照明用电超过200万千瓦时;
建立了技术领先的5G-A通信网络,实时最大可承载用户超1.5万人,达到日均10万人次客流量的网络承载能力;
T3航站楼出发大厅将自助值机与自助行李托运整合,旅客按需选择,即可快速完成登机手续或行李托运;
将旅客从安检区到登机口的步行距离控制在450米以内,最多10分钟就能抵达。
……
“三期扩建工程充分借鉴了大型机场的先进经验设计方案,反复论证,历经数百次细微调整与优化。它的建成,是甘肃民航机场建设理念的一次巨大跨越,代表了未来甘肃民航机场的发展方向。”冶张全说。
数据赋能现代空港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搭建了国内先进的底层数据运行架构,机场资源调配效率提升了40%。“可以说,相对于传统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实现了数据架构重塑。”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现场指挥部信息工程部副部长赵鹏飞自豪地说。
传统机场,空管系统、泊位系统、离港系统、油料系统等各个系统往往独立运行,相互之间难以实现数据共享,从而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造成极大数据浪费。“三期扩建工期致力于搭建一个能够统一管理数据,实现数据共享的平台。”赵鹏飞介绍,机场运行产生的数据都会进入“数据仓库”当中,每个系统只需通过总线就能建立与“数据仓库”的联系,实现数据交换。
在新建成的运行指挥中心,巨大的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机场各重点区域的运行画面。机坪上停了哪些飞机、有多少运行车辆、哪些廊桥正在使用……各种数据一目了然。
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还搭建了虚拟的机场三维镜像平台。只需用鼠标轻点三维镜像,屏幕上立即就会显示指定区域的实时图像及相应运行数据,实现了运行指挥中心对机场的“通视”。
数据的全面共享,使一大批先进技术和场景得以应用——
在全国首次全面引入全自动驾驶登机桥,依托高精度定位系统和智能算法,实现舱门毫米级精准对接,单次对接耗时缩短至30秒以内。
63条安检通道全部集成自助安检系统,旅客仅需扫描登机牌、身份证并完成人脸比对,即可快速通行,减少排队时间。
通过“智能安检回筐系统”,行李筐将和个人身份自动绑定,有效防止行李错拿、漏拿。
停车楼共有3800多个车位,如果旅客忘记车辆停放的位置,只需在手机小程序中输入车牌号,即可快速实现“反向找车”。
……
新枢纽、新引擎、新跨越。昔日,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承载了人们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全新的兰州空港为陇原大地插上腾飞的翅膀,助力这片古老的土地迈向新的辉煌。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