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星期二
   
| 网站首页| |招标公告| |采购公告| |资讯中心| |采购机构| |项目中心| |供应商库| |会员中心| |招标助手| |专家库 |
信息搜索

向海图强 畅通全球 ——我国港口高质量发展纪实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 发布时间: 2025年03月28日 09:27

向海图强 畅通全球 ——我国港口高质量发展纪实 

碧海长天之间,巨轮犁开万顷波涛,岸桥如钢铁森林巍然矗立。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上,无人集卡沿着北斗导航划出蓝色轨迹;宁波舟山港40万吨级泊位旁,橙色桥吊以毫米级精度抓取集装箱;当晨光初现上海洋山深水港区,全球最大2.4万标箱巨轮正缓缓靠泊……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76亿吨,同比增长3.7%;集装箱吞吐量3.3亿标箱,同比增长7%。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历史深处——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只有200多个港口泊位,以通用件杂货码头泊位为主。港口装卸主要依靠人挑肩扛,全国港口年货物吞吐量仅1000万吨。

从肩挑背扛到智能操控,从江河小港到全球枢纽,我国港口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0多次深入国内主要港区,察看港口码头建设和经营状况,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对新时代港口发展寄予了殷切期望,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交通运输行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凝聚强大动力,奋力谱写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港口新篇章。

2019年,交通运输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导意见》,我国港口发展开启了从“港口大国”迈向“港口强国”的历史征程。截至2023年年底,世界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我国分别占八席和七席。

如今,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上海港智慧枢纽、海南自贸港制度创新……通达全球的贸易枢纽正以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筑基:一流设施提升整体效能

放眼宁波舟山港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巨轮相接,矿流奔涌。2024年11月,鼠浪湖码头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双40万吨世界最大矿船同靠接卸的港口。在这背后,是“泊位硬件”基础作支撑。

起初,受限于泊位长度等因素,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并不具备同时容纳两艘如此巨型矿船的能力。2021年年底,宁波舟山港启动了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卸船泊位延伸工程建设,在原2号泊位基础上向北延伸110米,建成后泊位总长增加至945米,可满足两艘40万吨矿船同时靠泊需求。

自2016年开港以来,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已积累超380艘次40万吨矿船靠泊接卸经验,目前全球在航的近70艘40万吨矿船均曾在此停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在深水化、专业化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经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世界级港口群,港口基础设施规模多年保持世界第一。2023年,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相关部委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快沿海和内河港口码头改建扩建工作的通知》,推动港口码头改扩建取得积极成效,一批重点项目向专业化转变——

在长江入海口,江苏太仓港汽车滚装码头正迎来一艘装载3000辆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巨轮。“这里每小时可装卸200辆车,年吞吐量超100万辆,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汽车出口枢纽。”该滚装码头负责人介绍。

这样的专业化码头集群遍布全国。唐山港曹妃甸港区年接卸液化天然气超800万吨,保障京津冀60%的天然气需求;广州港南沙港区建成的粮食筒仓群,年周转量突破2000万吨;山东港口日照港40万吨级矿石泊位,单船接卸效率达每小时1.2万吨,创世界纪录。

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远不止于此。

小洋山北集装箱码头、宁波舟山大型港航基础设施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港口建设投资继续保持高位,2024年1至11月完成港口建设投资1223亿元,同比增长6.9%。

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878个,是10年前的1.4倍。煤炭、原油、液化天然气、铁矿石和集装箱等主要货类运输系统港口布局不断完善,港口基础设施水平和韧性进一步提升。

一流技术 创新驱动逐绿向智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在黄骅港煤炭港区,一列满载煤炭的列车缓缓抵达,长长的车厢被定位车牵引至抵港第一站——翻车机房。此时,数百米外的集控操作室内,依托自主研发的智能生产系统,工作人员轻点鼠标,翻车机自动运行,仅用一个小时就完成了8000吨煤炭卸车作业。作为实现翻堆取装全流程智能化的煤炭港口,黄骅港在24小时内就可以完成一艘5万吨级的运煤船装卸货作业,全流程无需人工操作。依托智能化打造全流程抑尘系统,黄骅港已看不到煤尘飞舞,煤污水也实现循环利用。

沿着海岸线一路南下,一座自动化码头作业正如火如荼。

走进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依托一项新系统的“极速智配”,仅需5分钟即可将2.4万标箱的集装箱进行有序排列,确保货物运输精确无误。

回溯到12年前,作为港口大国的中国,自动化码头数量却为零。在无经验、无资料、无外援的情况下,中国港口人立志要攻破受制于人的关键技术和重要装备。

这注定是一场迎难而上的跋涉,一次革故鼎新的再起航。

2017年5月11日,青岛港建成全球领先的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从集成创新全国产自动化电控系统并实现规模化应用,到推出自动化轨道吊高效直流供电系统,再到研制首款高载荷全功能驱动桥……短短5年内,山东港口青岛港实现了从全自动化到全国产自动化的跨越。与此前相比,码头作业效率提升6%,吞吐量提升15%。

近年来,进行自动化码头建设或改造,实现港口全流程无人自动化作业,正在逐渐形成席卷全球的潮流。目前,我国已建成自动化集装箱和干散货码头52座,已建和在建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国内各大港口在码头“翻”“堆”“取”“装”“卸”等作业环节上基本实现自动化,降低了人员作业安全风险,提升了本质安全水平和生产效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志在万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港口坚持创新引领,强化科技赋能,不断开创智慧、绿色港口发展新局面。

新质生产力带动传统行业的系统性变革,“智”就是显性指标。

宁波舟山港通过数字孪生系统进行3D建模,实时模拟台风路径,在30分钟内生成2000艘船舶避风计划,决策效率提升40%;上海洋山港引入华为云盘古大模型,船舶靠泊计划智能优化后,等待时间缩短15%,年节约燃油成本超1亿元;天津港研制出“智能水平运输系统”,设备调度响应时间仅0.1秒;厦门港远海码头打造5G全场景应用港口,无人集卡定位精度达厘米级……

在港口建设中,绿色化与智能化总是密不可分。船舶岸电就是绿色港口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在四川泸州港,32套岸电设施如同绿色哨兵般矗立在长江岸线。2024年,长江经济带完成港口岸电船舶受电设施改造3900艘,长江经济带船舶使用岸电1.9亿度电,同比增长约54%。参与示范推进的国际集装箱船舶和邮轮靠港使用岸电量分别为8802万千瓦时、883万千瓦时。此外,11个国际枢纽海港港内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集卡占比超过60%;2024年4月,上海洋山港开展大型绿色甲醇动力集装箱船舶“船—船”加注业务;在天津港,27台大型风力发电机矗立在港区内,风光电总装机容量达140兆瓦,年发绿电能力3亿千瓦时。

一流管理 释放新质发展潜力

近年来,我国港口进入降本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期,整合港口资源、提高整体竞争力已经成为趋势。目前,我国10个沿海省份、7个长江沿线省份,都组建了省级层面的港口集团,初步实现了港口资源集约化、运营一体化。

山东省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等,经过一体化改革,山东海洋港口群已成为我国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重要交通枢纽。

为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助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沿海港口一体化发展拉开了序幕。

2019年1月,辽宁省整合六港区成立辽港集团,打造东北亚航运中心,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2022年10月,河北港口集团成立,港口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成为全国重要铁矿石接卸港、环渤海地区重要集装箱枢纽港。2023年11月,海南海口新海滚装码头客运综合枢纽站项目投入运营,加快推进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

……

港口一体化发展,释放1+1>2效应,是我国港口加快一流管理建设的生动缩影。

在我国港口转型发展之路上,管理变革成为关键一环。我国港口发展持续推动管理效能提升,不断释放发展潜力——

环渤海地区,加强区域协同,推动津冀鲁辽沿海港口群优化布局和共同发展,加强津冀锚地共建共管共用;长三角地区,以上海港、宁波舟山港为龙头,统筹沿江沿海,优化区域港口、航道、锚地建设管理;粤港澳大湾区,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增强广州、深圳国际航运服务功能,统筹联动西江、北江、东江等国家高等级航道;积极发展东南沿海、环北部湾港口群,加快培育长江中游、长江上游港口群。

一流服务 重塑合作新图景

站在山东港口烟台港的调度中心大屏前,工作人员点开“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实时数据面板:“过去企业办理散货装船手续需要两天两夜,现在只需在App上传数据,1分钟就能完成。”这一变革的背后,是烟台港通过数字化服务重构港口生态的缩影。

2023年11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以服务创新驱动港口高质量发展”。

由此,我国港口发展物流服务便利化和商贸服务协同化持续推进,单证无纸化和电子化流转、闸口自动化、结算电子化、线上业务办理等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促进了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这种专注服务的底气,在服务国家战略、推进开放合作中仍有完美体现。

——今年春节期间,河北黄骅港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双列连发”,满载着来自天津、山东、河北的汽车配件、轴承、办公用品等货物,行程4000多公里抵达中亚重要枢纽城市——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截至3月4日,来自浙江宁波、上海、山东青岛等地的货物以海铁联运方式经黄骅港运往欧洲,总货重超过7260吨。2024年,河北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8.2%,占进出口总值的57.8%。

——天津港集团深入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持续拓展海陆双向服务辐射能力,集装箱航线达到147条,推动天津港从单一运输节点向全程供应链枢纽升级;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出“海上高速—FAST”内贸运输新模式,带动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一单制”物流服务产品拓展至8省市、12条通道,年铁水联运量突破137万标箱,获批“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一流服务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港口功能的重构。在中远海运港口所属天津港集装箱有限公司,全球首创的“15PLUS无感服务数智平台”正重新定义用户体验。通过“港航互联”模块,货主可实时追踪船舶动态;通过“一键办单”功能,电子保函、支付结算等流程线上完成;通过“数智客服”,系统自动预警货物延误风险并推送解决方案。该平台码头线上业务受理率已超过96%,数智平台年访问量累计约290万次,实现“零人工+零误差”。

港口与生俱来的枢纽禀赋,成为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在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来自中国湖北武汉的货物通过中欧陆海新快线可提前10天左右抵达匈牙利布达佩斯;在宁波舟山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接入全球200多个港口数据;在上海港,区块链电子放货系统的应用平台将平均放货时间缩短2天……如今,港口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装卸功能,更释放出工业、商贸、金融和城市开发等变革,这些变革正将物理世界的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编织成密不可分的枢纽网络。

大道如虹,向海图强。一次次探索,一次次突破,从荒滩小港出发,中国逐渐构建起通达全球、畅联国内的物流大通道,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让中国的贸易版图延伸到全球各地。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展会推荐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自助友情链接 | 机构文件 | 汇款帐号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2000-2023 本站网络实名/中文域名:"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中文网 政府采购网.中文网 招标网.中文网"
本网站域名:www.chinabidding.org.cn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 京ICP备2021005469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5260
技术支持:北京中政发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政府采购信息服务:政采标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管理:政府采购招标中心 联系电话:010-68282024 83684022 传真:010-83684022 更多联系电话...
标讯接收邮箱:service@gov-cg.org.cn 供应商邮箱:zfcgzb@gov-cg.org.cn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