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浙江财政创新实施义务教育领域“钱随人走”转移支付改革有力促进教育公平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 发布时间:
2025年07月01日 08:58
浙江:浙江财政创新实施义务教育领域“钱随人走”转移支付改革
有力促进教育公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要,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快缩小区域、城乡差距”。《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浙江省要探索建立人地钱挂钩、以人定钱、钱随人走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逐步实现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财政厅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制定出台《浙江省助力“浙里优学”义务教育领域“钱随人走”转移支付办法》,在巩固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实施精准化的“钱随人走”教育经费转移支付改革,让公共资源的配置跟随人走,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优质共享。
一、主要做法
(一)聚焦外来生源保障问题,精准识别生源结构
浙江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就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撑,但也显著增加了各地基本公共服务、尤其是义务教育的财政保障压力。为此,浙江财政依托数字化改革成果,充分利用各部门现有数据,将学生按户籍地和就学地精准区分为4类,即县域内户籍在学区内学生(含县域内跨乡镇流动学生)、设区市域跨区流动学生、省内跨县流动学生以及省外流入学生,为后续政策出台提供数据支撑。2024年,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599.19万人(其中小学415.58万人,初中183.61万人)。小学阶段,县域内生源占70.33%,省内跨县流动学生占4.72%,省外流入学生占24.95%;初中阶段,县域内生源占72.32%,省内跨县流动学生占5.22%,省外流入学生占22.46%。
(二)聚焦随迁子女就学问题,精准设计奖补机制
一是落实“两为主”(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奖励补助。省财政每年安排资金,按各地接收随迁子女学生数给予奖励,强化流入地政府经费保障能力。二是设立省内跨市县净流入学生奖励性补助。省内跨区域流动会显著增加流入地负担,以2024年为例,省内跨市县流动学生29.19万人,其中,向设区市、经济发达地方集聚的约为25.98万人,占89%。为此,省财政以各市县净流入学生数量,和上一年度全省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支出水平为依据,计算奖励性补助数,切实缓解流入地压力。
(三)聚焦乡村教育提升问题,精准实行分类支持
随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乡村学校在校生逐年萎缩,小规模学校的数量逐年增加,个别地方甚至出现10人以下学校。针对乡村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受限、生均培养成本过高问题,浙江财政通过双向发力,推动乡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和公平教育。一是增加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补助。对人民群众有需求、继续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通过增拨公用经费的办法保障运转,提升办学能力。对学生人数不足300人的学校,增加一定的日常公用经费补助,以在校生80人的小学为例,原公用经费为6.4万元,新办法将公用经费提高到10.8万元,增长68.75%,确保规模较小的学校正常运转。二是设置山区海岛县学校布局优化奖励性补助。对辖区内无50人、100人、200人小规模学校的山区海岛县,分别以全辖区学籍人数为基数,提高日常公用经费补助标准10%、15%、20%,激励当地加快小规模学校布局调整,提高办学效能和提升办学质量。
二、改革成效
(一)优化资金分配,促进区域均等化。改革将学生学籍数作为省级财政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分配的核心因素,并创新增加激励手段,有力缩小地区差距,助力“浙里优学”。以衢州市柯城区为例,2024年省内跨市县净流入初中1003人、小学 2905人,省财政给予奖补资金1085.83万元。
(二)引导布局优化,提升山区海岛县教育质量。引导山区海岛县优化调整义务教育资源布局,显著提升其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以苍南县为例,通过布局优化,已没有少于50人的学校,省财政在公用经费基础上额外奖补931.93万元。
(三)深化上下联动,共建优质均衡体系。改革有效调动市县积极性,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合力,共同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在多项创新政策的引领带动下,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一是将乡村学生划入优质学区,确保提供优质教育。通过开展城区学校开放日活动,组织乡村小规模学校在校生及家长进校参观,大大提高入城就读的意愿。二是对进城读书学生,提供“吃住行”确保学而无忧。与城区孩子实行同菜同质同价,确保吃得放心;为乡村进城的寄宿制学生解决住宿,并配备生活教师,确保住得舒心;设立学生“公交专线”,确保出行方便。
来源:浙江省财政厅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