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政府采购项目不适合开展远程异地评审?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 发布时间:
2025年11月10日 09:08
哪些政府采购项目不适合开展远程异地评审?
?远程异地评审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跨区域专家资源共享,有助于破解传统评审中的“熟人圈子”干扰、专家资源不均等难题。开展政府采购项目远程异地评审需要什么条件?哪些政府采购项目不适合开展远程异地评审?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招标采购办公室主任蔡开立告诉政府采购信息报记者,远程异地评审并不能适用所有的政府采购项目,不宜一刀切要求所有政府采购项目都采用远程异地评审。远程异地评审通过线上系统实现专家分散评审,但其核心短板在于无法复刻现场场景的多维感知与即时协作,这使得依赖物理空间场景的项目自然不适合开展远程异地评审。
依赖现场感知与集中评审的特殊项目
据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等省、自治区明确将需现场查看样品、演示的项目排除在远程异地评审的范围之外,这意味着需现场核查实体标的的项目不宜开展远程异地评审。某政府采购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类项目的评审核心在于对实体标的的感官验证与性能实测,例如精密仪器的运行噪音、医疗设备的操作手感、装饰材料的纹理质感等,均无法通过线上视频完整传递。以食品采购项目为例,评审需涉及口感、风味、新鲜度等主观指标,远程观看样品图片根本无法替代现场品鉴;而大型机械采购中,设备的装配精度、运行稳定性等关键参数,必须通过现场试运行才能准确判断。”
据了解,河北省将隔夜评审项目、需专家集中评审的项目排除在远程异地评审的范围之外。这类项目需要评审专家集中开展复杂作业,往往涉及海量资料审核、多轮技术论证或集体会商,例如大型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评审,需专家共同比对图纸、核算工程量、分析安全风险,分散异地会导致沟通延迟。某地曾出现同一评标室7名专家评审7个不同项目的情况,虽提高了场地利用率,降低了专家违规的风险,但也暴露了分散评审对集中作业项目的局限性——一旦需要跨专家协同分析,线上沟通效率远低于现场会商。此外,复评复议的实践困境也印证了这一点,主副场专家因时间冲突难以凑齐原班人马,线上交流的局限性进一步降低了评审质量。
受涉密要求与特殊条件约束的项目
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招标采购办公室主任余春英提醒,远程异地评审的技术特性与流程设计,使其难以满足涉密项目的安全需求,同时也无法适配具有紧急时限或强地域属性的特殊项目。所以涉密政府采购项目和紧急采购项目不能开展远程异地评审。这类项目的核心需求是信息绝对保密,而远程异地评审涉及主副场数据传输、多节点存储、跨区域人员参与等多个风险点,即便采取加密技术,也难以完全规避信息泄露风险。例如涉密软件开发等项目,评审资料的任何环节外泄都可能危及国家安全,而异地评审中档案资料分离保管的现状,进一步增加了保密管理的难度。按照保密规定,这类项目必须在指定涉密场所开展评审,所有参与人员需经过严格政审,评审资料实行“全程闭环管理”,这些要求均与异地评审的开放协作特性存在根本冲突。
紧急采购项目因时间约束无法适配远程异地评审流程。异地评审需提前预订副场、抽取异地专家、调试跨区域系统,流程链条较长。实践中,部分项目因副场难预定导致开标时间从23天拖延至一个月以上,对于资金到账晚、需倒排工期的紧急项目而言,这种延迟无疑会“雪上加霜”。例如自然灾害后的应急物资采购,需在数日内完成评审并签订合同,异地评审的流程不确定性可能错过救援关键期;而疫情防控期间的医疗设备采购,更是需要“即审即定”,根本无法等待异地评审的繁琐准备。
此外,具有强地域属性的项目同样不适宜异地评审。如西藏自治区采购高压锅时,需专家掌握高原气压对设备的影响、安全使用标准等地域专属知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则涉及海拔调价系数、偏远地区施工增加费等特殊计价规则,异地专家短时间内难以准确理解。这类项目的评审质量高度依赖对本地自然环境、政策标准、使用需求的精准把握,异地专家即便专业能力过硬,也可能因缺乏地域认知作出不公允评判。例如南方地区的防洪设施采购,需考量梅雨季节的持续降雨强度、河道水文特性等本地因素,北方专家若仅凭通用标准评审,可能导致采购标的无法适配实际需求。
也就是说,远程异地评审的适用边界清晰指向“标准化、非涉密、低地域关联”的项目类型。对于依赖现场感知、需集中作业、涉及保密要求、存在紧急时限或强地域属性的项目,仍需回归传统现场评审模式。未来政府采购评审制度的完善,应在推广异地评审优势的同时,建立更精准的项目分类机制,避免“一刀切”带来的评审质量损耗。 张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