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异地评审:如何在创新中筑牢监管防线?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 发布时间:
2025年11月10日 09:10
远程异地评审:如何在创新中筑牢监管防线?
在政府采购领域,“专家围标”“熟人评审”“本地人情干扰”等问题曾长期困扰公平竞争环境的构建。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远程异地评审”逐渐成为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工具——通过信息技术打破地域限制,让不同地区的专家在线“同框”评审,既提升效率,又降低人为干预风险。然而,这项创新举措在推广中也暴露出流程标准不一、专家管理松散、信息安全存隐患等问题。近期,全国大部分省份出台远程异地评审细则,从制度层面为这一模式“立规矩”。记者梳理发现,这些细则既回应了共性痛点,也因地制宜亮出了特色探索,为远程异地评审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为何需要“远程异地评审”?公平与效率的双重诉求
传统评审模式中,专家多从本地库随机抽取,容易因“圈子文化”“熟人关系”影响公正性。某地曾曝光一起案例:某工程项目评审中,两名本地专家因与投标企业有旧交,故意放宽技术标准,最终被纪检监察部门查处。此类问题并非个例——本地专家资源有限、评审场景易被干扰、监督难度大,成为制约公共资源交易透明度的“绊脚石”。
远程异地评审的出现,正是为了打破这一困局。通过“线上连线、异地同步”的方式,评审专家无需集中到同一地点,而是通过加密网络平台实时交流、独立打分,既能扩大专家选取范围(比如跨省调用行业权威),又能减少人为接触,降低“打招呼”“递条子”的风险。更重要的是,数字化留痕技术让每一个评审环节都可追溯,为事后监管提供了清晰依据。
共性坚守:筑牢监管的“四维防线”
梳理各地出台的管理规范,不难发现其在监管体系构建上形成了鲜明的共性特征,从专家管理、流程管控、技术支撑到监督问责,构建起全方位的风险防控网络。
在专家管理方面,“随机抽取+权限对等”成为普遍遵循的原则。各地均明确评审专家需从省级及以上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保障专家产生的客观性。长三角区域更进一步,在《长三角区域政府采购项目远程异地评审操作指引》中明确主场、副场专家具有同等权利和义务,评审小组组长由全体成员推选产生,彻底打破地域身份差异带来的话语权失衡问题。四川省则创新推行“随机抽取+就近评审”模式,将专家安排至最近的交易中心开展工作,通过空间上的“不确定性”进一步降低被“围猎”风险。
流程管控的“全程留痕”是各地监管的另一核心抓手。从项目发起至评审结束,实现全流程规范化已成为政策的标配要求。河南省要求工程建设项目远程异地评标前,主场需提前与副场确认场地及设备情况;湖南省则明确评审报告需经电子签名确认,且专家需收到组长结束指令后方可离场。在档案管理上,海南、福建等省份均规定主场负责统一收集整理评审资料,副场需及时同步音视频及电子文档,确保后续可追溯。四川省更是实现省级采购项目全过程档案保存率100%,为监管核查提供坚实支撑。
技术赋能监管的趋势尤为明显。各地均强调依托电子交易平台构建“远程监控+数据预警”体系。四川省实现评审现场影音监控全域覆盖并同步直播,监督人员可实时在线监控;广东省要求交易平台具备异常行为智能预警功能,对评审过程中的违规操作自动提示。技术手段的应用,让监管从“事后核查”向“事中干预”延伸,大幅提升监管效能。
在监督问责上,“协同监管+属地负责”的机制基本成型。对于跨区域项目,长三角明确由主副场所在地财政部门协同监督,专家违规行为按管理权限由属地部门处理;江西、吉林等省份则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督机制,由发改、财政、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参与监管,形成监管合力。
差异彰显:因地制宜的创新探索
在遵循共性原则的基础上,各地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监管创新,主要体现在适用范围、区域协同及保障机制三个维度的差异化探索。
从适用范围来看,呈现“分类施策”的鲜明特征。经济发达省份更注重全领域覆盖,浙江省将监管范围延伸至政府采购全品类项目;而黑龙江、吉林等省份则先聚焦工程建设领域,通过试点积累经验后逐步拓展。这种差异背后,是各地根据公共资源交易体量、专家资源储备等实际情况作出的理性选择。值得关注的是,湖南省明确办法有效期为两年,这为政策实施预留评估优化空间,体现了审慎推进的科学态度。
区域协同模式的创新成为最具亮点的差异化表现。长三角区域开创了“跨省统一规范”的先河,四省市联合出台操作指引,从项目发起、专家抽取到费用支付形成统一标准,甚至明确专家餐费需符合属地公务标准,由主副场分别安排。这种“一体化”监管模式,有效破解了跨省交易中的标准冲突问题,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范本。与之相对,四川省则构建了“省内三级联动”体系,实现省市县三级异地评审全覆盖,重点解决县域专家资源不足的痛点,形成“省内统筹”的特色路径。
在保障机制上,各地的细化程度存在差异。长三角、四川等交易活跃地区对专家费用支付、异议处理等配套制度作出明确规定。长三角明确评审费按属地标准支付,质疑答复需组织不少于三分之二原评审成员参与,而部分省份则聚焦核心监管环节,配套制度仍处于逐步完善阶段。
从2022年广东、黑龙江出台暂行办法,到2025年长三角区域统一操作指引,远程异地评审的规范进程不断加速。各地政策的共性坚守,彰显了“公平、公正、公开”的核心价值追求;而差异化探索,则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展望未来,远程异地评审的规范发展仍需破解三大课题:一是全国层面的标准协同,需在长三角区域经验基础上,推动建立跨区域监管协调机制;二是技术标准的统一,避免因平台差异导致的监管壁垒;三是信用体系的互联互通,实现专家违规信息跨区域共享。唯有如此,才能让这一创新模式真正实现“异地评审同质、监管标准同源”,为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郝帮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