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立体交通走廊成形 五年基础设施投资超三千亿 十八大以来,合肥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本,人居环境改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强。五年间,全市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3416.94亿元,年均增长18.7%,快于全市投资年均增速1.8个百分点。 合肥立体交通走廊逐渐成形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步伐加快。2013-2016年,全市交通运输累计完成投资734.09亿元,年均增长26.2%,占基础设施投资总额的21.5%。算下来,合肥每年基础设施投资总额的五分之一以上用在了交通运输建设上。 公路、铁路、水路、航空重点项目纷纷落地开花,立体交通走廊逐渐成形。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快速推进,环巢湖公路全线贯通,G206合安、合淮路建成通车,合宁、合安、合芜高速改扩建快速推进,全市公路里程由2012年的16907公里增长至19444公里。 合肥南站投入运营,商合杭、合安高铁全面开工,合福高铁、庐铜铁路建成通车,“米字型”高铁枢纽正逐渐形成,合肥迎来“高铁时代”。引江济淮工程开工建设,合肥港综合码头交付使用,合裕航道建成投运,水运货运量由2012年2040万吨增长到5177万吨。合肥新桥机场正式启用,空港经济区谋划启动,民航客运量、货运量年均分别增长8.6%和26.0%。 轨道交通1号线正式运营,2-5号线工程有序建设,合肥阔步迈入“地铁时代”。铜陵路高架、阜阳北路高架等重点项目相继竣工,郎溪路高架、裕溪路高架延伸等工程加快推进,通车高架桥达9座,通车里程54.5公里,畅通二环、望江西路、龙川路等一大批城市主次干道及支路工程扩宽完善,市域交通体系不断完善优化。 水、电、燃气等市政公用事业 投资迅速 十八大以来,全市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累计完成投资402.66亿元,年均增长17.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累计完成投资2113.75亿元,占基础设施投资总额的61.9%。 市政公用事业项目保障有力,六水厂、七水厂及配套供水管网建成使用;北城污水处理厂、西部组团污水处理厂、环巢湖乡镇污水处理厂等投入运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8%。天然气绕城高压管网、北城及肥西LNG、北城及滨湖供热工程实施,气化合肥顺利推进;实施南淝河、十五里河、板桥河、二十埠河等河道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滨湖国家湿地公园、塘西河公园。 2016年,城区日供水能力180万吨,比2012年增加50万吨。全市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由2012年的173座增加到214座,容量由1866.8万千伏安扩大到2696.9万千伏安。电力生产量由2012年的152.32亿千瓦时增加到176.67亿千瓦时。 注重软实力建设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在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等硬投入同时,合肥还十分注重精神文化等软实力建设,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为保障全市适龄学生以及外来务工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农村学校“全面改薄”,相继新建、改扩建一大批中小学及幼儿园,确保每一名学生有学上、上好学。 为保障人民群众享受更好的医疗卫生资源,大力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新建、改扩建肥东县医院、安医大高新分院、安医大二附院、省立医院南区二期等项目。 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合肥相继建设滨湖会展中心,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安徽名人馆、安徽博物馆、安徽科技馆、安徽美术馆、合肥万达文旅城等。 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文化艺术业投资30亿元,体育设施投资8.31亿元,教育设施投资95.03亿元,卫生设施投资39.53亿元,分别较2012年增长2.19倍、1.97倍、43.5%和1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