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招标公告| |采购公告| |资讯中心| |采购机构| |项目中心| |供应商库| |会员中心| |招标助手| |专家库 |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广告
信息搜索

“十四五”财政如何发力“收支管调防”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www.chinabidding.org.cn) 第【32770】号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2日

所在地区: 北京
所属行业: 其它
项目内容:
 “十四五”财政如何发力“收支管调防”
——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新闻发布会综述
  在4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助理欧文汉等介绍了财政部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情况,并就减税降费、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支持科技创新、支持稳定制造业、有效防范风险和兜牢“三保”底线,以及推进共同富裕等回答记者提问。

  从五方面落实保障“十四五”重大战略和重点任务

  欧文汉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十四五”时期,财政部将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系统谋划财政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围绕“收、支、管、调、防”五个方面下功夫,切实保障“十四五”重大战略和重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在收入方面,重点是有效发挥收入政策作用,进一步完善现代税收制度。从宏观税负看,要保持总体稳定,精准实施减税降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从税制结构看,健全地方税、直接税体系,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积极推进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改革,进一步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等。全面完成税收立法任务,以法律形式巩固税制改革成果。

  在支出方面,重点是在保持合理支出强度的同时,做到有保有压、突出重点。一方面,大力优化支出结构。继续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困难地区和基层的保障。另一方面,聚焦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发力。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促进经济循环畅通,等等。

  在管理方面,重点是持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包括加强预算管理、完善直达机制和强化财会监督。

  在调节方面,重点是充分发挥财政调控和收入分配职能,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一是着力强化财政调控,实现逆周期、跨周期和预期管理的统一;二是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理顺各方关系;三是着力调节收入分配,推进共同富裕。

  在防风险方面,重点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科学安排年度财政赤字规模和预算支出,合理确定政府债务规模,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确定、偿债能力评估等机制。加强民生政策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防范民生领域过高承诺、过度保障等风险。

  制度性减税政策继续执行阶段性政策有序退出

  在回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关于“十四五”期间减税降费的部署和安排的提问时,欧文汉表示,近年来,我国推行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十三五”时期累计减税降费超过7.6万亿元,其中减税4.7万亿元,降费2.9万亿元。下一步,将综合考虑财政可持续和实施助企纾困政策的需要,平衡好“当前和长远”“需要和可能”的关系,着力完善减税降费政策,优化落实机制,提升政策实施效果,让企业有更强获得感。政策完善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比如继续实施降低增值税税率、增值税留抵退税、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等以前出台的制度性减税降费政策,让政策叠加效应持续释放。

  二是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有序退出。去年出台的应对疫情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分类调整、有序退出。适当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减征增值税等政策的执行期限,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对涉及疫情防控保供等临时性、应急性政策,到期后停止执行。

  三是突出强化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在落实好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税收减免力度,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的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

  四是加大对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的比例提高到100%,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先进制造业企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

  五是继续清理收费基金。取消港口建设费、降低航空公司民航发展基金征收标准,加大各类违规涉企收费的整治力度,严控非税收入不合理增长,防止弱化减税降费政策红利。

  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巩固产业链供应链

  在回答本报记者有关财政支持科技创新、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的提问时,欧文汉表示,科技创新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财政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健全科技投入机制,加强财税政策供给,推动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下一步,将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部署,坚持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优化支出结构,重点围绕四个着力点支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

  第一,着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切实保障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经费,支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集中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按照“成熟一项、启动一项”原则,加快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组织实施。稳定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运行,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加大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

  第二,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实施“后补助”支持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扩大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规模,促进科技成果在企业转移转化和资本化、产业化。落实和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税收政策,对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实行税收优惠,提高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支持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试点,促进重大技术装备创新。

  第三,着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支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推动进一步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第四,着力推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资源统筹,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的机制。推动科技项目组织管理实施“揭榜挂帅”等方式。加强绩效管理,提高科技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支持科研院所加快改革,赋予高校、科研院所更大的自主权。同时,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开放合作。

  在回答中国日报记者关于财政聚焦支持稳定制造业,巩固产业链、供应链的提问时,财政部税政司司长王建凡表示,近年来出台的减税政策重点面向制造业,就减税规模和幅度而言,制造业都是最大的受益者。同时,放宽了部分先进制造业的期末留抵退税条件,逐月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减少制造业企业的资金占压,企业现金流变得更加充足。此外,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制造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政策,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政策适用范围扩大到全部制造业,加大了制造业资本费用化的力度。

  今年,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要求,在继续执行降低增值税税率、完善抵扣链条等制度性减税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制造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实施了多项新的减税举措。一是从1月1日开始,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比例由75%提高到100%,这是今年结构性减税中力度最大的一项。二是对研发费用的核算清缴实行改革,允许企业自主选择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方式。从2021年开始,企业可以选择到次年汇算清缴时一次性扣除上年度费用,也可以选择在当年10月份扣除上半年费用,在预缴时可以少缴一些企业所得税,提前享受减税红利。这项政策允许企业选择,不是强制性的。三是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所有先进制造业都可以按月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从今年4月1日起,将纳入到该项政策适用范围的行业由原来的四大类扩大到九大类,这有利于进一步增加企业的现金流。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从五个方面重点突破

  在回答经济日报记者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提问时,财政部预算司司长李敬辉表示,财政部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了下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突破:

  一是加强重大决策部署财力保障。各级预算安排要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作为首要任务,增强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国家发展规划的财力保障,完善预算、决策机制和程序,各级预算、决算草案应当按照程序报本级党委和政府审议,各部门预算草案应当报本部门党组或党委审议。

  二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大收入统筹力度,充分挖掘各种闲置资源潜力。加强政府性资源综合管理,将依托行政权力、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以及特许经营权拍卖收入等按规定全部纳入预算,强化部门和单位收入统筹管理,要求部门和单位依法依规将取得的各类收入纳入部门或单位预算,未纳入预算的收入不得安排支出。

  三是规范预算支出管理。合理安排支出预算规模,充分发挥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将支出标准作为预算编制的基本依据。把政府过紧日子作为预算安排的长期指导思想不折不扣落实,严控一般性支出。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

  四是加强预算控制约束和风险防控。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预算支出全部以项目形式纳入预算项目库,未入库项目一律不得安排预算。强化中期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加强财政运行风险防控,加强重大政策、重大政府投资项目等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健全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机制。

  五是提高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将制度规范与信息系统建设紧密结合,以省级财政为主体建设覆盖本地区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并与中央财政对接,动态反映各级预算安排和执行情况。建立完善全覆盖、全链条的转移支付资金监控机制。积极推动跨部门基础信息共享共用。

  对于如何实现“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财政资源统筹”,财政部综合司司长林泽昌表示,近年来,财政部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多措并举推进财政资源的统筹使用,主要包括:

  加大政府预算的统筹力度。比如推动将支出内容相近的资金纳入一本预算管理,2015年以来,陆续将19项政府性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逐年提高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从2016年的19%提高到2020年的约35%;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的事项,根据需要统筹安排财政支出。

  加大存量资金的盘活力度。建立预算安排与存量资金挂钩机制,对上年末存量资金规模较大的地区或部门,适当压缩下年预算。规范结余结转资金的管理,将结余资金和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统筹使用;对政府性基金预算结转资金规模超过该项基金当年收入30%的部分,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统筹使用。

  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主要通过规范超收收入使用、建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加强财政资源跨年度统筹。一般公共预算超收收入全部用于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或冲减赤字。同时,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结余全部用于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合理确定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使用规模,保障年度预算平衡和重点支出需要。

  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按照《国务院关于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意见》要求,研究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加强对未来三年财政收支形势的预测分析,统筹安排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

  林泽昌表示,“十四五”时期,财政部将按照“十四五”规划纲要要求,从六个方面继续推进财政资源统筹:一是加强财政收入的统筹,将依托行政权力和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各项收入以及特许经营权拍卖收入等按规定全面纳入预算管理。二是加强财政支出的统筹,积极运用零基预算管理理念,打破固化格局,统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三是加强四本预算的统筹,推进收支实行“一个盘子”管理。四是加强存量资金的统筹,全面盘活用好结转结余资金。五是加强国有资产统筹,建立健全新增资产预算与存量资产的挂钩机制,并加强国有资产的分类管理。六是加强财政信息统筹,通过信息系统加强对财政收支的全方位动态监管。

  今年中央提出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在回答红星新闻记者有关提问时,李敬辉表示,具体从以下方面保障直达机制落实。

  首先,扩大资金范围。今年实行直达管理的资金增至2.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1万亿元,具体包括:一是直接用于基层财力保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如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确保有关资金快速直达基层,防止资金截留挪用,为基层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提供财力来源。二是一些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像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等领域的基本民生保障资金,也纳入到直达范围,确保各项民生政策精准落实到位。三是具备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如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等,保障惠企利民资金精准用于受益对象。

  其次,完善直达管理机制。一方面,根据直达资金扩围提效需要,适当扩充部际工作机制的部门数量,强化中央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职责。另一方面,压实地方在资金分配、使用中的主体责任,确保资金落实到基层和单位。

  最后,加强直达资金管理。一是督促地方加强项目储备、提高项目成熟度和可执行性,避免资金等项目或项目频繁调整。二是按照效益优先原则,科学确定支出进度评估办法,在加快执行进度的同时,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完善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对直达资金进行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的监控。四是与审计等部门协同配合,合力做好直达资金监管工作,确保直达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

  有效防范风险兜牢“三保”底线

  在回答中国证券报记者有关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提问时,欧文汉表示,“十四五”时期,将进一步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既有效发挥政府债务融资的积极作用,又要坚决防范化解风险,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一是完善政府债务管理体制机制。根据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的需要,以及财政可持续的要求,合理确定政府债务规模。依法构建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公开透明、风险可控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加强风险评估预警结果应用。

  二是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完善常态化的监控机制,决不允许通过新增隐性债务上新项目、铺新摊子。硬化预算约束,严禁以企业债务形式增加隐性债务。金融机构必须审慎合规经营,严禁向地方政府违规提供融资。清理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剥离其政府融资职能。健全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严格落实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

  三是完善政府债券发行管理机制,优化地方政府债券品种结构和期限结构。健全政府债务信息公开机制,促进形成市场化、法治化融资自律约束机制。

  对于兜牢“三保”底线,欧文汉表示,近年来,财政部从强化基层“三保”财力保障、完善体制机制、增强地方“三保”能力、持续加强对“三保”工作的督促指导等方面综合采取措施。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地方财政运行监测,重点关注地方“三保”支出预算安排和执行、直达资金使用、债券还本付息、库款管理等方面,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完善政策评估、预算审核、考核评价等措施,督促地方层层落实好责任,及时足额落实保障资金,加强运行监测和数据分析,有效防范风险。

  更加积极有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共同富裕要迈出坚实的步伐”,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有关这方面的提问时,欧文汉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提出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财政部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更加积极有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十四五”时期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力。

  首先,大力支持高质量发展,做大经济“蛋糕”。把财政资源配置、财税政策落实、财政体制改革放到服务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考量谋划。一是支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和引导,用好中央基建投资、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优化投资结构,重点用于补齐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快补齐农村流通短板,促进扩大居民消费。二是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构建完善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推动形成工农互助、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三是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力支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四是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支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和支持方向,推动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其次,改革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分好经济“蛋糕”。一是推动完善以市场为基础的初次分配制度,促进机会均等。支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健全各类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丰富通过资本市场分享发展成果的渠道。二是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优化税制结构,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的分配关系。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编密织牢社会安全网。三是支持发挥慈善等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挥好慈善组织在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扶贫、济困、优抚等方面的作用,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最后,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推动形成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规范有序是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财政要支持健全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完善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完善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支持健全现代支付和收入监测体系,推动落实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遏制以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获取收入,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良好社会环境。
附件下载: 附件下载
备注: 有意向的供应商可上网注册成为企业会员(会员在线浏览所有采购招标文件),进行预览招标文件。
详情咨询电话: 010-68282024 63486848 83684022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 供应商邮箱:zfcgzb@gov-cg.org.cn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www.chinabidding.org.cn)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相关项目:
关于2024年记账式贴现(十七期)国债 发行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 2024/3/25
2024年1-2月财政收支情况2024/3/22
关于2024年记账式附息(七期)国债 发行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 2024/3/21
重点项目密集落子 北京瞄准新质生产力布局未来产业2024/3/21
关于2024年记账式附息(六期)国债2024/3/20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展会推荐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自助友情链接 | 机构文件 | 汇款帐号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2000-2023 本站网络实名/中文域名:"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中文网 政府采购网.中文网 招标网.中文网"
本网站域名:www.chinabidding.org.cn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 京ICP备2021005469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5260
技术支持:北京中政发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政府采购信息服务:政采标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管理:政府采购招标中心 联系电话:010-68282024 83684022 传真:010-83684022 更多联系电话...
标讯接收邮箱:service@gov-cg.org.cn 供应商邮箱:zfcgzb@gov-cg.org.cn